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,燥熱的天氣讓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微生物蠢蠢欲動。那些“看不見”、“摸不著”的致病菌不僅可以是腫瘤發生的肇因,還會在腫瘤患者脆弱的生命防線上“趁虛而入”,不斷造成生命的威脅!
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,燥熱的天氣讓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微生物蠢蠢欲動。那些“看不見”、“摸不著”的致病菌不僅可以是腫瘤發生的肇因,還會在腫瘤患者脆弱的生命防線上“趁虛而入”,不斷造成生命的威脅!
根據2016年發表在雜志CA上的“中國數據”,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高達430萬,癌癥死亡病例高達280萬。其中,45%的癌癥與生活方式及感染相關。最終,20%癌癥患者會因感染導致死亡。
在瀕臨死亡需要急救的癌癥患者當中,感染是造成病危的首要原因,其次是呼吸衰竭、休克、出血和心臟疾病等。國外一項針對惡性腫瘤患者的尸檢報告發現:感染導致的死亡接近一半(47%),遠高于呼吸衰竭、出血性休克等疾患。
▌腫瘤患者為什么這么容易爆發感染?
患者發生感染的直接原因,其實是因為癌癥影響了機體的正常防御功能。
在長達億萬年的進化的過程中,我們的身體通過與微生物的“博弈”,早已學會了一整套防御手段。正常的人體之所以能夠維持自身完整不被微生物“海洋”所“吞噬”,就在于人體自有一套平衡機制,讓我們和外界環境進行平穩的物質交換,不被那些看不見的微生物所侵襲。
從皮膚、黏膜這些固有免疫屏障設置的第一道防線開始,到體液中林林總總的補體、抗體乃至于專職殺滅微生物的免疫細胞,體內微環境的平衡決定了這一整套免疫功能得以平穩運行。
可是當腫瘤襲來,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。
作為一種慢性、消耗性疾病,在腫瘤肆虐的同時,會出現營養攝入不足、消化吸收障礙、器官功能衰竭等等,所有這些破壞了體內微環境的平衡,最終導致患者免疫機能下降,與微生物的“相處之道”自此打破。統計發現,我國住院的腫瘤患者中,67%處于營養不良的狀態下,這一狀況讓感染危險離我們更近了!
此外,生長過快的實體腫瘤,很容易引起局部供不足,缺血缺氧的腫瘤出現局部壞死,更容易形成感染病灶。
所謂“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”。腫瘤還會讓生理性的管道和腔隙出現堵塞,進而引發感染。以肺癌為例,支氣管內的腫瘤阻塞氣流進出,最終引起反復發作的阻塞性肺炎。腹部腫瘤可以阻塞泌尿道或肝內外膽道系統,分別導致腎盂腎炎和膽管炎的發生。
為了對抗腫瘤,人們不得不使用一些具有“全面打擊”能力的治療武器。這些傳統的治療武器,往往缺乏一招制勝的精準性,因此頻頻讓我們脆弱的身體暴露在“焦土政策”的打擊下,變得岌岌可危。
手術和放療,破壞正常皮膚、黏膜屏障,出血會導致血液、體液的流失間接造成機體內環境紊亂,手術創傷引發的炎癥反應嚴重影響正常免疫功能的維持。
化療,引發骨髓抑制,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。要知道,中性粒細胞是體液中的“巡警”,它們的迅速減少讓機會性感染的出現“一觸即發”。嚴重的化療嘔吐可以加重營養不良的問題。
最后是生存環境。癌癥作為一種慢性病,意味著患者要頻繁出入醫院。醫院環境的特殊性質,決定了癌癥患者與病原微生物等感染源接觸頻率。
▌這些身體表現:可能是“感染”來了!
發熱,常常是“感染”發生的第一個征兆。感染引起的發熱常常附帶“畏寒”屬性。
另外,要注意血常規檢查里的白細胞計數。當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少于100個每微升時,潛伏在口腔、咽部、食道、大腸、小腸、鼻竇、肺和皮膚部位的致病菌就會很輕易的侵入體內,約10%~20%的患者會出現感染的血行播散。
發熱時,還要注意自己身上帶著各種直通外部的“管道裝置”,比如尿管、輸液管、引流管、造瘺引流袋等等。當正常的皮膚屏障不再“完整”時,機會性致病菌極有可能就是通過這些“裝置”進入人體的。及時清理和更換,將是避免感染發生的有效方式。如果發現這些裝置附近出現發紅、腫脹、酸痛、滲液等情況,要馬上醫護人員協助處理。
除了發熱以外,根據感染部位的不同,患者也可能出現多種易被忽略的癥狀。肺部感染可能出現咳嗽氣短,腸道感染常有腹痛、腹瀉,口腔感染會出現舌頭或黏膜白斑、牙齦腫痛,尿路感染會出現排尿灼痛、濁尿或血尿,皮膚感染則會有局部發熱、腫脹或皰疹出現。
▌膳食營養均衡,讓“感染”無法近身
俗話說,“飯菜吃得好,生活沒煩惱”。
均衡、充足的營養攝入,是防止感染的先決條件。要達到這個目的,就要根據個體狀況進行合理的膳食搭配,足夠的熱量、蛋白是身體的營養需求的基礎。
為了減少致病菌的數量,還要保證食材盡可能新鮮不變質;冷藏的食物注意將生食要與熟食分開,以免互相污染;入口的食物要保證干凈衛生;最好不要吃生食(包括半生的雞蛋)等。
如果患者無法通過自主進食滿足機體營養所需,就要及時配合醫生進行腸內外的營養治療,使用最適合患者的攝食方式補充足夠的營養。只有如此,才能讓感染風險降到最低。
讓身體的這兩個部位保持清潔衛生,能讓你的感染風險下降很多很多!
保持雙手衛生,可謂是預防腫瘤感染的最便捷、最經濟、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。
多數致病菌的傳播都是因為手部清潔不足造成的,尤其是放化療期間,由于經常不自覺的觸摸臉面部,很容易讓手部沾染的細菌侵入皮膚和黏膜。
用肥皂泡沫盡可能長時間的揉搓雙手,至少要達到90秒,并且仔細清洗指縫、甲縫與手指間,最后再用流動的凈水沖洗干凈。記住一點,洗手時間越長,病原體就會被去除得越干凈。
保證口腔清潔,是腫瘤患者減少感染風險的另一個“法寶”。
由于在治療過程中白細胞減少、抵抗力下降,容易讓口腔黏膜出現破損,進而形成潰瘍。臨床上為了預防感染,也會經驗性的使用廣譜抗生素,當口腔菌群被抗生素破壞后,患者極易出現霉菌感染。
此時,合理選擇漱口液預防真菌的感染就成為切實有效的手段了。另外,餐后和睡前用生理鹽水或1%碳酸氫鈉液漱口,也可以起到防止食物殘留、保持口腔清潔衛生的作用。
除了及早發現、對癥處理和抗感染治療外,感染還能被預防!
當患者的免疫力非常弱、感染風險很高的時候,可以使用預防性抗生素。抗菌和抗病毒藥物都可以用于預防感染。
如果是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,當存在嚴重感染風險時,還可以使用升白針和升白藥物,幫助人體產生免疫細胞抵抗感染。雖然支持的數據有限,多數專家還是認為,應考慮使用G-CSF或GM-CSF等升白細胞因子,來抵御肺炎、侵襲性真菌感染等問題。
在化療期間,鑒于機體免疫功能尚不完全,因此不可接種活疫苗。但一般認為,滅活疫苗是可以的接種的。常見的滅活疫苗,有如流感疫苗、肺炎球菌結合疫苗(PCV13)、多糖肺炎球菌疫苗(PPSV23)、腦膜炎球菌疫苗、HPV疫苗等均適合腫瘤患者使用。
NCCN指南的建議是,為了減少腫瘤患者發生感染并發癥的可能,建議家庭成員都接種上述最新疫苗。
▌小編有話說
對于癌癥患者來說,尤其是術后仍需要進行放化療治療的患者,治療前一定要針對感染等術后常見并發癥進行細致的復查,除了常規的血常規、大生化、肝腎功能等檢查要做,患者還要注意自己是否存在之前提到的發熱、咳嗽氣短等感染癥狀,一旦發現,不可放過。
這是因為,如果腫瘤合并的感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,盲目上放化療是有很大風險的。
生命是無價的,即便是為了治療腫瘤,也不能忽視感染對生命造成的威脅!
copyright©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復制、轉載或鏡像
京ICP證120392號 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  京ICP備10215607號-1 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:(京)-非經營性-2017-00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