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消化道癌癥之一,我國每年約11萬人死于肝癌,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數的45%。膽管癌是發生于膽管系統的惡性腫瘤,是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。這兩種疾病發病率高,較難治療。近日,西班牙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蛋白質,能夠抑制肝癌和膽管癌的發展。
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一種機制,能夠控制肝癌的發展。這一研究發表在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(PNAS)雜志上。由西班牙抗癌協會提供部分資助。這項研究發現了一種蛋白質,當它被阻斷時,可以顯著降低膽管癌的影響和進展。
這項工作之所以成為可能,是因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(CNIC)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動物模型,膽汁酸產生的改變已被證明是導致這種類型腫瘤的原因。
肝癌是全球第五大最常見的癌癥,也是導致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。膽管癌是第二常見的肝癌,開始于膽管,臨床上無癥狀發展。由于沒有早期標志物,大多數患者被診斷為晚期,并因癌癥擴散或轉移而死亡。
在這項由瓜達盧佩·薩比奧(Guadalupe Sabio)、阿方索·莫拉(Alfonso Mora)和羅杰·J·戴維斯(Roger·J·Davis)領導的研究中,培育了肝臟不含JNK1和JNK2蛋白的小鼠。薩比奧博士解釋說,“當我們吃得過多的時候,這些蛋白質就會被激活,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肝臟中儲存過多的脂肪(即脂肪肝或脂肪變性)。并導致胰島素的抵抗,因此,這些蛋白質對肥胖和糖尿病的研究非常重要。”
研究人員還發現,這兩種蛋白質控制肝臟中膽汁酸的產生,而膽汁酸對脂肪的適當消化和脂溶性維生素(A、D、E和K)的吸收至關重要。肝臟中JNK1和JNK2的缺乏會導致負責代謝膽固醇和膽汁酸的酶發生變化,在被分析的小鼠中,可以看到血液中膽汁酸過多。
肝臟JNK缺乏會改變膽汁酸的產生并引起膽汁淤積
研究人員解釋說,隨著時間的推移,膽汁酸的積累對肝臟有“毒性作用”。膽管開始過度增生,觸發多種膽管癌的形成,臨床標志物與這類癌癥的患者非常相似。事實上這是他們第一次在小鼠模型中發現膽管癌患者標志物的增加。這表明這些小鼠可以為評估新的膽管癌治療方法提供新的線索。
肝JNK缺乏進展為膽管癌
這一模型使CNIC的研究人員與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羅杰·J·戴維斯實驗室合作,找到了一種在腫瘤發生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蛋白質,PPAR。該蛋白調節膽汁酸和肝脂的代謝。
PPAR缺陷可降低肝臟JNK缺陷引起的肝癌
雖然還不知道這些數據是否可以推斷到人類患者,但事實上,第一個動物模型的存在將允許研究一種仍只能在晚期診斷的腫瘤,那時已經發生了轉移。
早期的研究表明JNK阻斷可以防止肝臟脂肪變性的發展。這就是為什么針對這些蛋白質抑制劑的各種臨床試驗已經啟動。研究人員認為,這些新發現為這些藥物敲響了警鐘。
盡管這項工作只在老鼠身上進行了試驗,但研究人員指出,我們必須小心謹慎,對接受這些新藥治療的病人肝臟的結果保持警惕。
copyright©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復制、轉載或鏡像
京ICP證120392號 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  京ICP備10215607號-1 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:(京)-非經營性-2017-0056